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小学时,大概每个人都写过这样的作文:《我的理想》。无论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医生、老师、工程师,抑或体育明星、娱乐明星、新闻记者,都不过说说而已,没有什么根基的。说过就忘,因为那还不是确定理想的年代。

真正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理想、信念,既不在很小的时候确立,也不在很大的时候,一般就在十四五岁的年纪。

那时候,我在读初中,住在爸爸的办公室里。冬日的晚上,北风呼啸,屋内则非常暖和。我坐在炉火边,捧着书看,不是课本,而是《丘吉尔传》。眼里看着文字,心里想着丘先生的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渐渐地,夜已深,天空飘起雪来,越下越紧,竟至纷纷扬扬起来,敲在玻璃上似乎也发出“扑扑”的声响。

于是我搁下书,推开窗户,看着雪花来自黑暗、深邃、广阔的夜空,仿佛来自遥远的另一个世界。这些异乡的来客,风尘仆仆,肯定是应该得到主人欢迎的。而它们也毫不见外,就从敞开的窗户里冲了进来。这样壮阔的景象,让我热血沸腾!我觉得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但又不知道那是什么。于是一首并不完全押韵的绝句就写在了纸上:

夜静天飞雪,临窗意不平。掩卷思天下,兴亡少年心。

(2013年正式出版《振衣集》时,按照韵脚作了修改,将“临窗意不平”改成了“凭窗任沾临”)

翌晨,天朦朦亮,雪已停。我早早起床,背上书包,操起扫把,一路扫着雪走向学校。路上寂静无人,偶尔抬头,瞧见天际,朝阳未出,彩霞已满天,地平线被装点得异常绚烂,不禁想:如此美好壮丽的景象,贪睡的人,真是错过了!

那天,我的心情很好,始终在亢奋中。坐有坐姿,站有站姿,好好听课,认真读书。那年,我也的确读了很多书,依稀记得有《拿破仑传》、《卡特回忆录》、《首脑论》、《大潮流》等,还有《青年必读手册》之类的。

若干年后,我跟所有人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些曲折。每次失败时、困顿时、分明找不到路时,那个夜晚、那天黎明的景象就会涌上心头,于是骨子里就会多了一份支撑。这份支撑,让我有了耐心,有了韧劲,有了重新踏上行程的勇气。如果说这就是信念,那么我的信念就来自那个年龄。

有什么科学的解释吗?我想是有的。十四五岁,无论男孩女孩儿,正是青春萌动的季节。生理的变化,引发心理的变化,童年时代所不曾有的豪情、冲动、独立,都会在这时发生,触之于书,应之于物,便会激发理想,激发壮志,所以十五而有志于学。

从有志于学,到走上稳定的发展道路,是一生中最漫长的一个阶段。挫折、迷失、反复、蜿蜒,充斥着这段精彩而混乱的岁月。理想越大,碰壁越多,时间越久。直要到三十岁时,才会惊觉半生已过,再不立足,就可能一事无成了,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所谓“而立”,不一定就是指学有所成、事业有成,而是指终于知道自己该干点儿什么了!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梦一般,好长啊!

待到四十岁时,所从事的行业已经实实在在耕耘了十年之久,个中玄机门道不会不懂,而就生活而言,历练的丰富也足以让人看清人世冷暖,所以壮年之际感慨一声:四十而不惑!

感慨归感慨,奋斗还是要继续,因为此时一个人能有多大的造化,还不能定论。加一把劲,也许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松一把篙,也许就随波逐流、一逝千里矣!如果说三十岁是本科阶段,所学博而不精的话,四十岁就是研究生阶段,需要有所钻研、有所突破了,这正是人生岁月最紧要的关头。

埋头苦干中,转眼又是十个春秋。忽然间感觉距退休已经不远,再瞧周围,后起之秀生机勃发,自己俨然已经是老字辈了。由“小宿”到“老宿”,再到“宿老”,年轻时曾经设想的一切,现在也就基本有了结果。比如说,原以为自己会有很大很大的成就,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原以为自己能改天换地,现在看来是自己被天地改变了;原以为爱情如何浪漫,如何惊天地、泣鬼神,回头看看却是平淡中有无限幸福,幸福中有些许怅惘;原以为自己的儿女会成龙成凤,现在看一个个都有了小家庭,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原想拥有的,现在未必拥有;原未奢望的,此刻却如影随形;原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回头看有如平路;原以为胜券在握的事,谁曾想都是镜花水月!五十年,转瞬即逝。自己这一生到底怎样,现在该明白了!所有的喜啊、愁啊、笑啊、哭啊,转眼间都已成往事。仰天长叹也罢,仰天长笑也罢,五十而知天命矣!

一切到这里,就如峰回路转。精力、斗志、执着精神,都会从此渐渐下降。人世间的风云看得太多了,人世间的声音听得太多了,愤懑不平也就越来越少了,争强斗胜更是销声匿迹了。当一切不过是一场云烟时,还有谁学不会宽容?于是看什么都顺眼,听什么都耳顺。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我只呵呵一笑!

还会有什么放不下吗?也许还有,比如生死是否能够堪透,面对夕阳是否能够从容,比如失落是否能够调整,青春是否会在低潮后再一次焕发,等等。从六十到七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无从知晓,但我知道等到七十岁时,孔子达到了他最高的境界——中庸境界,呈现出他最迷人的气象——太和气象。

他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举止随意,却绝无出格,心与身达到了无需驾驭的和谐统一,按照还珠楼主的描绘,就是达到了心剑合一的地步。他看透人生的一切,却不归于寂静与失落,而是如浴火重生般,获得了对人生无限的热爱,饱满、从容地行走于天地间。

圣人,并非生而即为圣人。从孔子的自述看,圣人也是一步步走来的,由此他同样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人人皆可为尧舜。

【废沉一评】知命,知己之命运;知命,知己之使命,知有所必为。《易》所谓“君子不舍其命”。夫子五十而所知者何?知大道之不行于当时也,知王化之不由己成;己所承命者,传道后世,以待后生而已。遂潜心于讲学著述。夫子有憾乎?夫子无憾!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轻创业,互联网创业,官方网站:ruyikt.com,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1889753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mengleyuan.com/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