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月,牛津大学公布了预录取名单,中国学生成为牛津大学国际生中最大的群体。在这批杰出学子中,来自ULC剑桥国际高中的C同学被录取到心理学专业,成为其中一位特别的中国女孩。在众多选择理科专业如物理、数学、化学和计算机的同学中,她的选择显得与众不同。

不久前,我们在ULC遇到了这位被牛津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的学生。C同学对于自己的录取结果显得很淡定,“其实我在牛津的面试时表现并不好,可能是因为我预料到了最坏的结果,所以在面试时保持了轻松的心态,把它当成了一次普通的谈话。”

C同学认为自己被录取是因为她对心理学的热爱发自内心,她觉得自己的热忱可能打动了招生官。

ULC学院的一位女生,在经历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上课后,进入了ULC学习。在ULC学习期间,她通过接触心理学课程和实践活动,逐渐发现自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学校举办的心理学实践活动,她渐渐意识到自己对心理学的热爱,因为她发现自己在解决他人问题、倾听他人心声时感到充实和满足,这使得她下定决心选择心理学专业。

在成长过程中,她也经历了低落时段,但是得到了家人、朋友的温暖、爱和信任,以及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大力支持。他们的陪伴和鼓励让她渐渐走出低谷,找到了新的动力和勇气,最终实现了自我"满血复活"。

正是有了这支持和鼓励,她得以毫无心理包袱地进行心理学专业探索和兴趣尝试。

C同学

EDUTalk

我曾就读于广州的一所双语小学,后来在5-6年级随家人前往澳大利亚,并转学到一所国际学校就读。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在7年级中途回国,随后返回原就读的双语学校继续就读初中部。在9年级时,我成功考入ULC剑桥国际高中,最终在2024年被牛津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录取。

"要坚持不懈,直到你感觉到…"

“对上暗号”时的这种刺激和兴奋感。

在C同学的描述中,她提到牛津大学的招生官更加关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和参与度,以及他们期望通过所学专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尽管她在11年级才发现对心理学的喜爱,但她在面试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程度,并表达了深入学习的热诚和渴望。她认为,可能是她的真诚打动了招生官。

C同学告诉我们,她没有参加过任何竞赛,但在面试中她的真诚和对心理学的热爱引起了招生官的注意。

C同学对心理学的热爱始于初次接触心理课程时,她发现这个学科完全契合了她想要探索的方向。回忆起9年级时曾有转向艺术方向的念头,而10年级则曾一度痴迷于物理和哲学。

C同学在11年级转向心理学专业后,积极寻求学科老师的推荐阅读书单,并且热情如饥似渴地投入到这个学科领域的探索中。随着她不断深入学习并增加阅读量,她发现自己学得越多,对这个学科就越感兴趣。

尽管C同学阅读的书籍大多是大学心理学教材,措辞专业、内容晦涩,但C同学却深感乐在其中。特别是每当通过各种工具和网站弄清某个概念时,C同学都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奋感。“我总觉得就像是在跟一个要好的朋友进行暗号通话,我们都瞬间理解了对方要表达的点,那种找到心灵上共鸣的感觉太激动人心了!当时我就肯定了,我是喜欢心理学的。”

C同学对于她未来的方向有着明确的想法。她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回馈社会,通过心理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微小的改变,让周围和全世界的人们更加愉悦和幸福。她认为减少人们的痛苦,增加生活的热情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良好的学校环境

重点在于与高素质的同学建立良好关系。

“其实对我来说,ULC时期也曾经历过学业压力很大的时期。我妈妈曾经建议我回澳大利亚读高中,觉得相对轻松一些,但我并没有接受。” C同学回忆起从澳大利亚回国时,由于课程内容的差异,导致她在国内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甚至在学校被分到了“慢班”的经历。

这位从小就是学霸的她来说,这是一次罕见的挫折。C同学坦言当时心理落差非常大,甚至考虑转学。经过和家人商量,妈妈鼓励她试一下考进ULC剑桥国际高中,而她了解完学校后也很期待入学,最终为此努力并成功考入了ULC。

在ULC,C同学没有考虑过转学的原因是因为她觉得在ULC,她有一群能够互相支持的好朋友和能够给予她专业启发的老师。在她开始探索心理学时,学校的心理学老师为她提供了一系列阅读书单,包括大学心理学教材,并且鼓励她勇于挑战未知,积极追求新知。

她还感慨道:“我们从开学第一天就被安排在同一个宿舍,发现彼此的性格和价值观非常契合。感觉就像是一群同时热爱这个世界的人走到了一起,互相分享各自所了解的世界,而这些碰撞出的火花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想要更深入地探索这个世界。”

这一群同学中,有的喜欢化学、有的热衷于物理、有的钟情于生物、有的热爱社会学。她们中的一位喜欢社会学的好朋友,每当她参加田野调查回来,就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她的经历和感受。C同学表示,她和ULC的同伴们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就保持着互相鼓励滋养的良好正向反馈关系,无论顺境或困境,彼此都相互陪伴。由于有这样一群同伴,她常常感叹:“这个世界真美好!”

“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

来自稳定的情绪内核”

C同学认为她能成功申请到牛津大学,时间管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加分因素。她说:“我的学科成绩不是非常出色,只有3-4门A*,但刚好符合学校的招生要求。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在这些学科水平成绩中得到了体现,这对于我申请成功起了一定作用。”

C同学表示,从小学开始他的妈妈就强调完成作业后才能玩,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高年级,面对多门学科时,这种习惯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他认为自己的时间管理一直不错,并且喜欢阅读。他表示从未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也从未纠结情绪。当发现自己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或学力不够时,他会迅速调整方向,积极探索其他专业领域。

我们发现C同学在同龄人中拥有非同寻常的自我认知水平,例如她会向我们表示,“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但当意识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想到的并不是要硬抗克服,而是接纳它。”

我会以写日记的方式倾诉负面情绪,并尝试接受这些情绪;同时也会通过绘画来减缓焦虑,平复自己的情绪。如果情况十分糟糕,我会选择主动与外界隔离,比如关闭社交媒体,然后放慢脚步,走到户外,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整理。

另外,她也会通过运动来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我喜欢去健身房锻炼!以前我的身体素质比较差,但通过坚持健身,我逐渐感受到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和力量增长。当我爬楼梯时不再气喘吁吁,那种成就感会让我更加自信。”如今,每周坚持健身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帮助C同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情绪接纳模式,让她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并提高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健身锻炼,她能够积极挑战自己并获得快速的正面反馈,结合早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她具备了接纳和转化情绪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她敢于挑战和勇于探索的态度。

父母的信任、放手和托底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它们是孩子走向独立自主、自信成功的重要条件。

让我更加轻松前行”

C同学提到申请牛津大学时,她表示父母并没有给她过多的压力,而是非常平淡地说了句:“好啊,那加油试试。”

她当时为自己设想了两种可能性:如果无法被牛津大学录取,就去澳大利亚读大学。她的父母对此非常宽容地说:“无论怎样,只要你开心就好,我们都支持你。”

“我妈甚至还说,你不想工作的话,回家啃老都没问题。我爸则鼓励我消费,包括为我办了一张信用卡的亲属卡,时不时会电话我说,大胆花钱啊。”在她看来,父母这种看似“佛系”却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让她倍感安心,也给了她追求梦想的勇气。

“在我记忆中,他们都非常忙碌,尤其是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都要过3-4个月才能见上一次。” C同学回忆起父母对她成长过程的支持时表示,父母在她小学低年级时对她要求严格,但等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他们就不再过多干涉她的学习了。

我小时候,家人要求我一回家就要先完成作业才能去玩。这样我养成了一种好习惯,后来他们也没再特别关注我是否完成作业。

通过这个过程,我逐渐建立起了对时间的合理利用的观念。就像跑步一样,起初通过慢跑锻炼肌肉力量,为接下来的跑步做好准备,正如我在初高中阶段学业量增大时,由于有了良好的基础,我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好各门学科的学习时间,顺利完成学业的“长跑”。

C同学表示,他感到非常幸运,因为他的父母对他的决定总是无条件支持,而且从不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或批判他。他认为父母从不认为他必须通过结果来“回报”他们的投入,而是支持他无论是在兴趣还是专业方向上不断探索和确认。此外,他还提到放弃一样兴趣意味着往真正的兴趣又再靠近了一步,这样的态度让他觉得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

小时候我对学画很感兴趣,爸爸就给我买了颜料和画具让我尽情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觉得自己对绘画失去了兴趣,于是跟爸爸说了这个想法。父母很平静地回答说:“没关系,这表明你将来可能不适合选择艺术这条路。”

我曾经对物理非常感兴趣,我的父亲就给我买了将近20本物理方面的启蒙书籍。起初,我对这些书籍非常感兴趣,甚至为了这个目标选择了A-Level高等数学的课程。可是随着课程专业难度的加深,我发现自己无法理解,于是我和父亲坦诚相告。我对他说:“对不起,我没看完你买的书,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学物理,我不想再学了。”令我惊讶的是,父亲竟然很平静地接受了我的决定,他安慰我说:“没事,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你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学物理,这也是一种收获。”

C同学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时特别强调了父亲对她的影响。她说:“我经常和爸爸进行深度对话,探讨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终极哲学问题。”现在的她认为,父亲可能在她小时候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她建立了一套认识世界和价值观的框架。

在C同学的记忆里,她描述了她爸爸阅读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并且表示自己养成阅读习惯是在他的影响下。她爸爸总是鼓励她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从不把她当小孩子看待,并乐于与她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例如讨论“如何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我和爸爸的讨论让我变得更加喜欢阅读,并且期待着和他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这种交流方式可能帮助我培养了阅读、探索和不断尝试的习惯。

写在最后

就成长路径而言,C同学并非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借助多方支持和明智的抉择,她成功地被理想大学和心仪专业所看重。我们认为,这个成长案例得益于个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C同学的完美成长之路。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通过陪伴阅读和深入交流来构建孩子的认知框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志,鼓励孩子不断尝试和挑战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父母也要为孩子提供稳固的支持和保护。

学校在塑造良好的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和学习环境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重要的是学校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积极向上的互动关系,从而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勇于挑战、乐于分享的品质。

我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觉察,而且我具备良好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通过不断挑战自我并接受正面反馈的锻炼,我在建立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正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D同学这位人格健全、充满正能量的新时代青年。

– THE END –

文字 | Megan

编辑 | 炫铮

审核 | 超逸

以上配图来源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