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起,3月12日被恢复为植树节。
在上学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孙中山先生去世的那天正是植树节。虽然这是一个不会考的知识点,但还是牢牢地把它记住了。后来才知道,还真是为了纪念孙先生才设定的节日。
在豆瓣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读书记录,里面有包含“最喜欢”“最影响我”“最想推荐”“最被高估”“最被低估”“我为啥会读这个”等在内的20个框,要把所有的作品一一对应是困难的:仅2022年就有四五部作品在竞争“最被高估的作品”奖,而“最被低估的作品”却找不出来。
那感觉,比差1分获得国奖还让人失望。
所以,干脆蹭个热点吧,来盘点一下“适合在春天阅读的作品”。感谢它们曾在我心里洒下的绿意。
(以下推荐的书是阅读时间从现在起倒推的前5本,明年应该会有不同的推荐了。)
01
《小顾聊印象派》
——春和景明,但是在画里

《小顾聊印象派》
或许是因为作者对印象派的“偏爱”,他从《聊绘画》中专门把印象派的部分拿出来,独立成书。
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一所公寓里举办了一次画展,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油画《日出·印象》就在其中。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一位记者挖苦道:“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这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
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
印象派画家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女)等,他们性格和天赋各异,但都竭力追求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就是各种天气之下的某个郊外的瞬间:跳跃的阳光、舒展快活的人们、斑驳的光影……

印象派化作:莫奈《春日》
百年前的春天,就这样被一群作家像拍照一样记录下来,给如今的人带来一些温暖的感觉。
02
《谈美》
——带上识别美的眼睛去看春光

《谈美》
这是一本大道至简的书!
准确地说,它是一篇文章。
在一开始,就高高地起势,如山呼海啸一般磅礴而来,用最短的时间让读者知道: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价值何在。
美学,研究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四季轮转,自然的画笔在大地上细细着墨,回春图在你面前徐徐铺展,如果没有欣赏这种美的能力,会是怎样的一种遗憾呀!
我们不需要像文人骚客一样,留下千古墨宝,但当举起手机想拍一张美景的时候,却找不到一句配的文字去准确描述此刻的心境,将是怎样一种遗憾呀!
03
《梦之海》
——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梦之海》
这是大刘的第二部短篇小说合集,比起《带上她的眼睛》已经有了明显的创作成熟。
朱自清在《春》里描述这个季节是“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从这篇文章可以读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昂奋向上的精神、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那种心境和诗意看起来和科幻完全不搭。但刘慈欣的很多作品中,这种精神以一种更具韧性的方式呈现着:
《地球大炮》里深渊对于梦想不顾一切的追求,就是“力”的价值;
《诗云》里想象力的瑰丽,和《欢乐颂》一样,在探讨艺术与技术,是“美”的价值。
虽然科幻有时候也会把一切美好毁灭给人看,但,即便是毁灭的那几笔,也好像是在给人留着种子和希望。
04
《八次危机》
——在本来应该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八次危机》
春回人间,祖国的大江南北田野上一片盎然的春意
吗?
一句话概括这本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经济危机,基本都是靠将社会成本转嫁到农村和农民身上得到缓解的。
我自己在读《平凡的世界》时的哽咽,与自觉柳青的《创业史》真的非常难讲给学生,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这是时间和地点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出生于山西的我对路遥笔下的农村人对疾苦是有强烈共情的,那样的沟沟坎坎即便累死也打不出多少粮食;
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曾经大力宣贯的一种精神已经成为蒙尘的勋章,甚至觉得有点好笑。
时光在向前,国家在发展,有些东西不该被落下:
一种自力更生的劳动观和谋求共同富裕的创业观;
一种“不能让老实人总是吃亏”的制度安排;
一种坚定地认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史观……
独行快,众行远。
05
《辛亥革命》
——最好的纪念,就是走进他

《辛亥革命》
2011年,在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之时,有一部由赵文瑄、成龙、李冰冰等演员联袂主演的电影《辛亥革命》上映。这本书是当时那部电影的官方授权小说。
十年过去了,敏锐的读者可以轻易感受到这本书中一些颇具历史感的表达方式;一百一十年过去了,所有的读者都会为这段历史中的一些细节动容。
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从那个时期诸多的文学作品中不难读出:
《范爱农》中鲁迅和范爱农兴奋地“同去”见识绍兴的“光复”,却只看到“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让学过这段历史的人,容易对这场革命会有一种轻视。
这本书带读者走进一场场举义之前紧张的筹备会议、一次次或成功或失败的街头暗杀、在各种交通工具之上的一次次奔赴……从中我们读到各种鲜活的人物,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任何人有把握会革命成功,但是依然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这背后还有毁家纾难的爱国人士、有流落南洋但还在为革命捐助的妓女和脚夫、有支持中国革命的国际人士,他们有的有名、有的无名,或许没有什么“主义”的信仰,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活在怎样的世界。
时至今日,依然在给我警示。
END
轻创业,互联网创业,官方网站:ruyikt.com,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mengleyuan.com/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