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牌缝纫机值65万,蝴蝶缝纫机是哪里生产的

父亲高小毕业,建国初期在农村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当时的干部和城里的职工这个水平的也大有人在,父亲有个挚爱的宝贝收音机,只要一进门家门就打开,评书、相声、戏曲、歌曲,各种美妙的声音不绝于耳,我真的相信时间长了,耳朵他最喜欢听评书,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水浒传》等等,吃饭的时候就放,我是听评书长大的。他还喜欢听戏曲和样板戏,他最喜欢听河南豫剧河南曲剧,像常香玉的《西厢记》《花木兰》,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阎立品秦雪梅吊孝》,《朝阳沟》等等,还有歌唱家郭兰英的歌,这是我们最早的文化熏陶。

除了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家现代化生活的标配。父亲爱动脑筋,也不嫌麻烦,修理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是个好手,我们家自行车和缝纫机经常让老爸修得又轻又快,因为一有毛病立刻让就让我父亲修好了。每到农闲的时候,父亲常常被别人请到家帮着修理。集体经济时代,别说报酬,有时候连顿饭都不吃 ,他对此却乐此不疲。

老爸最宠老妈的事,大概是给她买的那台上海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彻底解放了她的双手。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是她心灵手巧,衣服裁剪缝纫样样不再话下 ,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小婶婶、老婆婆,常常拿着买来的布料找老妈裁剪。 我们兄妹五个的衣服都是老妈一针一线缝合的,她飞针走线做活又好又快,自从买了那台上海牌缝纫机,做针线活时好像给老妈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当听到哒哒哒的声音时,那是她踩着她的蜜蜂牌缝纫机在飞。

记得那天父亲喜提新车,一辆飞鸽牌二八大杠自行车,父亲把它骑到院子中央,瓦光锃亮,全家人围着它,个个喜笑颜开,摸摸它的座子,摇摇它的铃铛。为了让老妈学会骑自行车,他们一起去到村西的打麦场里,地方大,地面光光溜溜,关键是还有三两个麦秸堆,把控不住的时候,要摔跤了,直接骑过去,萱萱软软的,好像倒在了海绵垫子上,绝对摔不疼!

父亲在后面抓紧车尾巴,把控着平衡,嘴里不停地指导,就这样,老妈还是怕摔,我至今还是很疑惑,老妈一米六八的个头最终怎么就没学会骑自行车!所以现在女司机出门往往错把油门当刹车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汽车和自行车不能相提并论。后来去地里或者出个门全凭两条腿走路。老妈最风光的日子大概是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去地里干活或者去赶大集吧。

那个时代的父母爱情,没有打情骂俏你侬我侬,就是搭伙过日子,共同养育儿女,柴米油盐酱醋茶,碗瓢盆交响曲,风雨同舟,为儿女支撑起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轻创业,互联网创业,官方网站:ruyikt.com,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1889753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mengleyuan.com/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