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是18—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贡献的基本理论,即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搞不清价值是什么东西,也就无法讨论什么是剩余价值,一旦没法搞清楚,自大的庸人们就开始叫嚣:所谓剩余价值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甚至还说是为了推动阶级斗争。

面对这些先生们的可爱说辞,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从未认真对待过马克思的理论,也很少有人去读《资本论》,到头来他们就可以宣称:无知者无罪。反正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只是一种表面理解)胡编乱造而且也没什么代价,那就大可以大放厥词地去否决剩余价值理论了。

价值是什么

价值,表现为价格,而所谓的价格,就是交换价值,即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点,具体由我们的亚当·斯密做了有不少缺陷的论述。但是这种人类劳动一定要是有用的,即一定要是在生产过程中起来实质性作用的,即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改造了劳动对象的形态,但总得来讲,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在生产过程上,人只能跟着自然来做,那就是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资本论》

我们不是从价值本身发现价值的,而是从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现价值的,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或交换价值,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商品交换,我们现今的日常生活中极为熟悉的东西。货币,它本身就具有商品属性,因为不是商品的东西不能进行商品交换,只有商品才能交换商品,只是货币是商品的一个特殊机能,或者说,是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会形成一层又一层的关系,比如x量的铁可以换y量的羊毛,x量的铁可以换z量铜,这些初级的以物易物的形式是商品交换的最初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商品关系网。后来某一个商品出类拔萃,成为了一般等价物,然后取得了货币机能。而所谓的价格就是,x量的铁,值y量的某一般等价物,或者是z量特殊的商品。可问题在于,它们是怎么形成等价的呢?

这不是纯粹的相应的各自的特殊形态上的量才形成的等价,它最终根源于价值,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对象化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要是有用的),比如在社会平均水平下,(这里的数值是作者随便给的)人们一小时可以生产10斤铁,可以生产20斤铜,把先前生产资料的劳动也统计在这个生产过程内,那么这10斤铁的价值同20斤铜是一样的,只是这一个小时的劳动量被分配到了不同具体形态的生产物内罢了。又或者讲,先前人们1小时只能生产10斤铁,后来人们可以1小时生产40斤,结果是这每斤铁前后的劳动量都各不相同,前者为后者的4倍。那么,现在20斤铜可以换40斤铁了,因为商品交换要形成等价,而这种等价只能是价值上的等价,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奇怪的东西的等价。

在这里,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也就构不成商品交换关系。这种劳动必须是支出在生产上的有用劳动,必须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必须是实际上决定了实物产出劳动支出,没有这些劳动就没有这些实物产品,而个别劳动只是表面上显得有些重要,实际上没有那些所谓的“劳动”,生产依旧进行着,价值也一分不少地创造着。

为什么单纯讨论价格是荒谬的?因为在里面考察不到人类劳动的作用,而且为什么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为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为什么呢?因为“物”是人生产出来的,人只能生产这么多,当然就会导致在市场上“稀的”价值高,因为里面凝结的人类劳动更多,所以才具有更高的实际的价值,而不是因为某种假定使其价值才更高,所以价值相对应的是自身所在的产品即使用价值,首先要有使用价值的存在价值才能存在,否则这样的劳动就是无用的,就是不创造使用价值的,因而也就不创造价值。

总之,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且必须凝结在使用价值中,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劳动是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劳动。

剩余价值到底怎么来

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剩余,因为产品剩余和相应的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也产生分工,但是剩余价值还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有的东西,就算资本以国有形式出现,只要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只要仍是资本,就根本摆脱不了这种资本主义性质。

若不问劳动过程的社会条件,则每一个劳动过程的生产手段,可分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但二者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内,才成为资本,并如前篇所说,变为“生产资本”。

——《资本论》

但总的来讲,这种剩余劳动(即超出劳动者实际再造劳动力的劳动)总是阶级社会所剥削的对象,在封建社会叫做地租,资本主义则叫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们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手段。

假设有一位资本家,持有1000万元人民币的货币资本执行生产,首先就要拿出800万做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部分,另外要拿出200万做可变资本,即劳动力的部分;设定剩余价值榨取率为100%,即200万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可以创造200万剩余价值。那么,此次生产下来(我们忽视固定资本,为更好地说明),总产品价值为1200万元,其中有400万元是工人创造的,不过,资本为了使自己不受损,理应收回那200万元,也就权且是借给工人使其能够劳动(更多的时候工人先支出劳动力在获取工资,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人大多无衣无食,所以也有先取得工资后支出劳动力的),工人是在800万元的生产资料上创造了400万元的价值,而这是由200万元换取的生活资料所推动的。

现在,1200万元的产品全部到了资本家手中,着超出的200万元产品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对应的产品,在这个阶段上剩余价值还没有实现为资本,但是它已经剥削完了,它没有实现为资本,或最终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实现为资本,至多只不过是讲:资本主义的简单或扩大再生产不能执行而已。也就是说,资本运动在这里遇到了困境,但是并没有取消资本家剥削了剩余价值的事实,而且这些产品依然还在,它的最终结果是,被其他的资本所吞并收走。

总结

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凝结在生产物中,对于工人来讲,剩余价值在生产完毕那一刻已经被剥削完了,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虽剥削了犹如未剥削,还要等到它实现才行。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怪象:居然有那么多人说什么资本家难资本家有风险。他们有什么难的?这些产品又不是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而且他们的财力不比工人充足吗?难不成他们怕自己吃不起饭?还有其他一些怪象,说什么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教条”,打着与时俱进的旗号,恐怕这些人的思想已经被邓公与时俱进过头了吧。还有说什么不成立,自己屁都不懂就说不成立,搞得清楚政治经济学是在讨论生产与再生产问题吗?跟现代西方那些蠢货经济学有个p的关系。